临期食品背后的财富密码
近1年,我爱上了临期食品。
和钱有关,但我更爱那种捡到宝的感觉,属实是自己把自己玩儿明白了。
我家门口的临期货品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大家看透了,临期食品是真的香。
首先,临期货品不是过期商品,它们依然在保质期内,完全不影响任何产品品质,但价格却很美丽。
只有原来的七折甚至五折、三折甚至更低。
比如无糖可乐这种很快就消耗光的饮料,保质期其实足足有12个月之久。
对于我这种重度碳酸饮料控来说,太久了,保质期只有7天的泰山原浆我都能让他们过期不了,可乐哪怕保质期只剩下一周,我都能横扫一箱。
买这种临期货品,别说五折了,七折都是赚的。
反正我都是要买,都是要喝。
这一代的年轻人消费观念属于那种“在有的地方可以花几千上万,在有的地方连六毛钱都不愿意出的”。
保值的、有纪念意义的、有偶像滤镜加成的、长期耐用的,可以买贵的。
吃到肚子里就没了的快消品,能买多便宜的就买多便宜的。
不是缺这个钱,而是追求这种纯粹和极致。
临期货品所属的品类,通常是食品饮料还有家清产品,属于是自己消费但完全没有任何面子属性的消费品,本身也不是为了送人,怎么划算怎么来。
你要是说,保质期只剩下一周的临期货品可以一折卖给我,我能给你搬空。
有的人是为了节约生活成本,有的人是为了反浪费、践行环保,有的是为了“占便宜”的一丝丝快感。
我倒是没有其他心思,就是单纯觉得没有必要买贵的。
买临期货品、吃临期货品并不羞耻,反而是一种挺酷的生活方式。
因为你买的,都是你确定消耗的,这反而符合了消费的初心。
如无必要,不要乱买。
买了,就要物尽其用。
临期货品店之所以如火如荼,不仅仅是需求端的变化,还有一个原因是临期货品供给也多了。
你倒是想省钱,假如没那么多货,也构不成一种单独的生意业态。
供给变多是从进口零食的供给过剩开始的。
现如今的消费者出生的时候就是零食供给充裕的时代,所以这一代的消费者那嘴巴是被养叼的。
国内食品吃腻了,对国外零食也想尝尝鲜。
尤其是疫情前,出国旅游或者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回国之后,也会怀念之前吃到过的异国食品。
叠加上社交网络的种草和传播,一款海外零食只需要几星期就能成为全国性的网红食品。什么韩国火鸡面啊,越南面包干、薯条三兄弟啊,都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成为了网红食品。
嘴馋是人的天性,经济变好了,饕客就变多了。
再加上移动支付和跨境电商的普及,海淘也变得容易。
市场大了,供给就会增加。
做进口食品生意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但食品饮料本身保质期较短,而进出口程序复杂,通关效率要相对低一些,尤其是疫情来了以后,出厂日期是一月,运到国内可能就五月了。
我最近海购了一些奥地利红牛和泰国红牛,清关时间就耗费了很久,现在就只有半年的保质期了。
它们也不想做临期,但不得不临期了。
还有就是2020年开始出现的新消费浪潮,又让很多人开始进军食品品牌的创业。
大浪淘沙,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少,半死不活的多,很多消费品品牌买了量也卖不出去,这也让临期货品的供给增加。
传统品牌为了防止新消费品牌偷袭,守住阵地,也会增加产能,铺满货架。
消费者就那么多,消费频次也不会因为你打营销战就提高多少,最后就是很多货品被搞到了临期货品的货架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品牌打架,消费者乐哈哈。
最好再用力一点。
临期货品本质上是一门流量生意。
因为足够低的价格是可以引来那些喜欢捡漏的顾客,这些顾客会主动成为自来水,四处安利。
在这个流量成本巨高的年代里,它可以白嫖到精准流量。
临期货品它是一个业态,也是一个流量洼地。
有了精准流量,就有高周转率。
临期货品生意好就好在,很多人不是过来看的,是真的会买很多的。
前提是,你真的便宜到死。
有了高周转率,货源方会给你更多的便宜货源。
然后你能用这些货源获得更多的流量。
一旦你的流量成规模了,你自然就可以挟流量向渠道方和品牌方要更多的货源和更便宜的价格。
它是一门走得通的生意。
而且能够锁定客流,锁定复购。
当一个人习惯了花三块钱喝红牛的时候,他觉得花六块钱就是在当冤大头。
所以我有个朋友每天下班后都会去他家附近的临期店蹲点。
捡便宜,会上瘾。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进口食品折扣店商品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现在临期货品还是主要聚焦于线下。
而线上还缺一个临期货品的爆发。
要是能线上买临期,我朋友也不会去线下蹲点儿。
线上的临期货品生意目前还是一个半真空的状态。
已经有一些垂直的APP在做了,但没有什么声量。
为什么?
临期食品是一个流量洼地,是一个流量生意。
这里的流量生意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的意思前面介绍过了,低价格本身就是引流工具;
还有一层意思是这门生意需要先有大量的自然流量才能转动起来。
就像我之前在一篇文章里说过,临期食品得开在大学城附近,因为先要给到自然流量,然后再通过便宜到死的价格吸引来一批时间充裕的大学生。
当货源方看到你这里卖得很快,哪怕五天后就能过期,你都能卖得出去,那么它们就会优先给你供货而不是给你的竞争对手。
久而久之,生意就拉开了差距。
线上做临期货品也是一样的道理。
小平台没法做。
你最起码得先让消费者知道你这里有货源啊。
没有声量,你再便宜也没多少人来。没有人来,没有销量,货源方也就没有耐心了。
这门生意得需要一些本身就有流量优势的平台来做。
聚划算抓到了这样的机会,它要做线上的临期货品生意。
聚划算做这件事儿,毫无任何违和感。
一是,本身就有之前累积起来的自然流量。
二是,聚划算主打的“内购”模式也是和临期货品类似的商业逻辑。
其实这不是聚划算第一次搞内购活动了,之前他们第一次做的时候我也介绍过。
其本质是一种“抢内购码”的活动,主体策略就是会员制内购。
具体操作方式是向用户发放内购码,拥有内购码的用户可以解锁内购会的隐藏价格,而这个价格将会把众多热门产品的价格击穿。
内购会是聚划算通过发放“内购码”这种内购资格,来对用户进行初步筛选,对抢到“内购码”的用户定点降价。
愿意玩的来,乐意淘的来。
和喜欢去线下临期货品店的用户群是一样的。
是限量的,是稀缺的,用户就会更加在意来之不易的内购资格。
且这个内购资格并不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真的可以实实在在给到福利的存在。
我只对在乎我的客户发放优惠,这是内购的最核心的逻辑。
就像我朋友喜欢天天蹲在他家门口的临期货品店一样,内购会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发放“内购码”筛选出一些本身就已经有购物计划的人。
我朋友为什么喜欢天天蹲临期货品店?
因为他觉得他所钟情的某款临期食品是稀缺的,不是每次都有货的。
得花出时间来蹲点儿。
用户之所以愿意去“抢”内购码,也是如此。
他们愿意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淘出满足自己刚需的、同时又便宜到死的折扣商品。
本身内购资格的稀缺性又让他们愿意多蹲一会儿。
因为不是每次都能抢到码。
也得蹲。
当愿意“蹲”的忠实客源达到某一个数量级的时候,也会增加平台和渠道谈判的本钱,让进货价和出货价都能进一步降低。
拥有内购码的内购用户相当于拥有了低价购买商品的权力,这会让他们倾向于更多消费,因为“买的越多,赚得越多”,而这进一步增加了库存周转效率。
周转率高了,您猜怎么着?
太适合做临期货品了。
哪怕一件临期货品明天就过期,今天放你货架上了,也能秒没。
因为周转率高啊。
相信我,你这种带货能力,货源方会叫你爹。
在别处卖不掉的临期货品你都能消化掉,那么就会持续给你更好、更便宜的货源。
临期食品的出现,本身是因为资源错配。但临期食品生意如果能够做大,那么错配的资源又会实现某种程度的矫正,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你越便宜,你卖得越好,你的货源就更便宜,然后卖得越好。
这是另外一种良性循环。
这时候你会发现,第二个良性循环非常符合平台的名字:
聚划算。
这是一个靠着“划算”形成的超级流量池。
便宜了平台,也便宜了消费者。
聚划算筛选客户,锁定客户忠诚度,提高他们的复购率,这是它的小心思。
年轻消费者的心思往往只有一个:
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货。
别给我整什么弯弯绕绕,就要性价比最高的。
临期货品的繁荣,其实正是年轻人正视自己需求,有节制消费,暴打消费主义的产物。
消费,从来只是为了你自己。
题图来源:Unsplash
来源:半佛仙人(ID:banfoSB)
作者:半佛仙人
更多文章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15w+食品人已加入!